新事物總是在創新和風險的博弈中發展、成長的。
工業革命時期,一些后發國家在向英國學習工業革命經驗的過程中,就出現過類似的問題。一些后發國家在農業革命尚未完成的情況下就直接向英國學習工業革命經驗、發展工業化,結果就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內,農業生產力嚴重不足,糧食短缺,引起了非常普遍的社會矛盾。
同理,互聯網行業的從業者已經看到:科技可以為產業賦能;互聯網行業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在未來,一定會成為經濟、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數字化的大勢所趨;但與此同時,技術效率的提升應該與社會發展相適應,我們不能脫離社會接受能力,一味地去追求科技的效率。
那么,2021年以及未來,作為“數字智慧”主要貢獻者的互聯網企業,可以做出哪些改變?更廣泛意義上的社會成員,又該怎樣擁抱監管常態化之后的互聯網行業發展?
我的第一個建議是,互聯網行業要適當調低當下對增長的期望,降低技術搬遷的速度。
以工業化的歷史進程為例,工業化的過程中也曾經歷過不斷興起的工人運動、消費者運動、產品質量運動,乃至環保運動。這些運動在一定程度上都降低了工業化進程的速度。這是社會自發矯正資本過于逐利這一傾向的表現。而在此過程中,相關領域的立法和監管(如反不正當競爭、反壟斷、保護知識產權等制度設計),則起到了長期保護工業化碩果的效果。由此可見,互聯網企業要理性地看待監管。監管的目的是塑造未來更有效的市場經濟。
任何新技術在帶來新能力的同時,也會創造出新的問題。一旦意識到問題,我們就應該想出更好的辦法來解決問題、糾正錯誤、減少無效的競爭。這是技術創新與社會共生共榮過程中一種必然存在的正,F象,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常來說,在動態發展的過程中,企業業務不可能按照某種理想狀態或速度,持續不變地增長。當效率提升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總會出現一些因素暫時來“拉低”效率,讓社會能夠更好地跟進;企業可以利用這個階段蓄勢待發,進入下一輪的增長。所以,企業能不能把自己對增長的過高期望調回到一個合理的區間呢?這樣的話,員工也好,用戶也好,競爭對手也好,都能有更多的時間來跟上技術進步的步伐,大家一起更好地共生共榮。
第二個建議是,互聯網企業不要只關心效率,還應多關心一下自己的社會責任和老百姓的切身感受。
皮克斯公司ceo艾德文·卡特姆曾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他說,我們走得太快太急,而忘記了最初的方向。反觀一些互聯網企業,是否也為了業績而業績,為了流程而流程,為了子目標而忘記總體的大目標?
我相信,任何互聯網企業成立的初衷,一定是希望利用科技的力量來造福人類,為社會創造價值,然而,當我們走得太快太急了,企業就很容易忘記最初的方向,員工迫于業績壓力,為了效率而效率,忘了組織之所以存在的初衷。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是不是可以反思一下各種侵略式的打法,不要過于關注短期的效率提升,而是有意識地思考這種打法對社會、對商業公平所帶來的影響,追求長期的人心所向呢?
數字時代,互聯網企業除了追求效率至上,還要形成自己的“數字智慧”?萍汲藥椭祟惿咸烊氲,還要多做對社會有價值的事。 |